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商业 » 商业银行支小贷款论文
扩展阅读
贷款借10万利息多少 2022-01-05 22:38:32

商业银行支小贷款论文

发布时间: 2021-11-18 15:22:18

⑴ 关于银行信贷的论文

我个人比较推荐你到银行网站去看一下有前信贷的业务介绍,以你自己是银行客户的角度出发,如果你要贷款,你怎么对待银行的信贷政策。

⑵ 我想写个有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论文,想了解一下有关商业银行风险的现状,麻烦打大家了,谢谢

这个水很深呀,不在里面呆是很难写出深刻的文章的。我其实也不是很懂但是可以提供一些“表现现象”。一、其实对于行内人都知道现在的信贷质量除了抵、质押贷款,其他的质量都“惨不忍睹”,即使是抵、质押其评估价值也大多数有水分,只要跟评估公司‘熟’,公关一下,评估价值一般都会给你很高(评估价值的问题)。二、对于大多数银行都把贷款客户分为1.新增2.存量客户,如果信贷紧缩优先照顾存量客户,当然如果新增客户质量好(比如公关好、确实有实力、抵质押)也会有优先权。为什么呢?存量贷款客户一般都是到期转贷的呀,如果你不给他贷款,马上变不良贷款,马上影响业绩,领导怎么可能看到有不良贷款;再者你知道这些存量贷款的客户还贷款的钱从哪儿来的吗?借的,向谁借的呢?三、贷款用途,贷款新规对贷款用途的重视确实是很明智,因为现在贷款资金一般都没有按照申请贷款时约定的用途,只有少数真正搞实业的人会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现在虽然贷款新规有很多规定,制度,但是对贷款用途的追踪确实是有很大的难度呀,也不是银行不追踪。客户有很多种对策呀,比如造假合同吧贷款资金受托支付给其亲人、或者干脆提现金等等。总结呢,就是信贷质量确实不是很好呀,某些存量客户是一年一转不知道转了多少次了,有些还是别人帮客户转的,为什么?因为考核问题呀,如果这条贷款上浮,管辖的客户经理就要挨批,扣绩效呀。知道为什么最近报道很多担保公司倒掉跑路吗?因为有很多贷款大户没钱还银行就找担保公司代为偿还贷款(当然这是要很高的手续费的,就是高利贷),然后有些贷款被银行卡了结果就只有跑路咯。那想想现在担保公司在国内的情况,每个地区有多少家担保公司,每家担保公司有多少业务,想想你就怕。有多少换不起钱的人在转贷呀!信贷质量如何?很粗浅仅供参考。

⑶ 跪求一篇8000的论文。题目《银行小额贷款》。急求初稿,帮帮忙。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管理

【摘要】:小额信贷产品最早被应用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起初只是政府的一种扶贫方式,即向贫困者提供融资的一种方式。后期则通过高利率、短期限、要求第三方信用担保的方式,发放给具备一定还款能力的经营户,来追求较高的资金回报率,实现了银行财务可持续和服务特定目标群的双重目的,这为小额信贷产品在金融领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均效仿孟加拉银行的做法,并将小额信贷产品运用于扶植本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近些年,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出它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年产值总量已占国家GDP的60%,为城市创造了75%的就业率,上缴税收占国家总税收的50%。这使得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始对中小企业进行小额授信。在地方性银行开展此业务的同时,小额信贷产品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银行业一直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本文选择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这种与中小企业密切相关的产品的授信风险。定性分析从小额信贷经济学理论和风险控制理论及方法出发,解读我国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并阐述银行预防此类风险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定量分析则从风险限额管理的角度出发,收集西部地方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小额贷款授信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运用经济计量方法,根据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的特点,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影响中小企业授信风险限额的企业财务及经营管理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通过以上定性和定量双管齐下的研究方式,探索我国现代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方法,并提出适合我国西部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办法。
【关键词】:小额信贷 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 风险限额 地方性商业银行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4
【目录】:

中文摘要4-6

Abstract6-9

第一章 导论9-17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1.2 小额信贷及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综述10-14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14-17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思想与技术17-21

2.1 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思想和技术17-18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技术及模型概述18-21

第三章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管理21-32

3.1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发展概述21-23

3.2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特征23-26

3.3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分析26-28

3.4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28-32

第四章 西部银行业小额信贷风险限额的经济计量模型32-37

4.1 风险限额概述32-33

4.2 小额信贷风险限额的经济计量模型33-37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37-41

5.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37

5.2 对西部银行业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意见和建议37-40

5.3 研究展望40-41

参考文献41-44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4-45

致谢45

⑷ 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说明商业银行受托支付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受托支付的方式写一篇论文

国家助学贷款为例说明商业银行受托支付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受托支付的方式论文可以,帮您完成求学的梦想~!

⑸ 有关贷款的论文

从更为宏大的视角看,仅从银行风险这一维度,还不足以充分阐释国家助学贷款目前的困境所在。国有商业银行因巨额不良资产所引发的风险持续累积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国家通过成立信达、华融、东方、长城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总计1.3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但国有商业银行2001年年末不良资产比重仍达25.3%”[1]。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并未显著下降,大量信贷资金流向了效益不佳的国企及明显不具备偿还能力的高校。如果仅从市场化取向的风险控制角度看,银行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是不可能导致目前状况的发生的。相比较而言,总计仅153.7亿元的国家助学贷款余额可能引发的呆坏账风险,实在是极其有限。以风险分担作为推动助学贷款政策落实的主要政策进路,与金融深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偏好不能有效竞合,有必要转换视角,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

一、金融深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偏好
金融深化概念是由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制度进行系统研究后提出的。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机构高度国有化、金融市场滞后、政府过度干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金融抑制现象,为有效消除金融抑制现象,政府应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使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自由运行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国内有学者认为:“金融深化通常是指经济的货币化过程,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实质就是在资金运动的领域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金融深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国的金融体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约的关系。”[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艰巨任务,金融在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维持经济高速、稳定和持续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间很短,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与之相对应,金融发展处于典型的审慎性金融深化进程中。金融深化的推进采取立足于国情的渐进方式,不同于东南亚及拉美国家过于激进、超前的金融深化战略,其中央政府和监管机构极为重视加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为此,在金融体系中处于事实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市场化取向日渐增强,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利率管制及行政干预,不能形成真正的利率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普遍存在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金融支持现象,进而成为促成国有商业银行政策偏好的根本原因。
1.受到双重目标约束,存在两种政策取向
尽管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在法律上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确定了商业化的经营原则,但是由于审慎性金融深化进程的推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上是企业化改革与政府控制并存,银行在利润最大化与金融支持双重委托目标下运行,一方面存在市场化的风险约束取向,另一方面又存在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将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低下的国企(高校类似,下同)的金融支持倾向。
2.在两种政策取向间谋求平衡,但以金融支持政策的运用为甚
金融深化的推进使得传统财政性筹资渠道日渐萎缩,迫使国企及高校转向金融渠道融资。尽管不少国企经营难效益低、高校偿债能力弱,但是出于拉动投资、保障就业及维护稳定等政府意图,国有商业银行往往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将大量信贷资金配置给效益低下的国企及不具备偿债能力的高校,政策运用明显偏向于金融支持政策。市场化取向的风险约束机制虽然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但只是处于渐进增强的过程,不居于主导地位。
3.对金融支持政策的偏重导致利益相关体结盟倾向的形成
金融支持政策的运用是以中央政府事实上的“隐性担保”为前提。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目的,不会让经营不善的国企轻易破产而引发大面积失业;国有商业银行则可以在不考虑国企投资项目风险的情况下,向经营不善的国企持续注资,同时获得了帮助国企解困的美誉;国企则得到了只借不还的实惠。即使国企最终无法偿还贷款导致金融风险累积,国家最后还是会承担起所有的不良资产,进而激励国企的逆向选择和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如果没有及时将资金贷出去,反而会造成一定的经营成本损失、甚至得罪国企和地方政府,而国企出于持续经营的需要,也会积极寻求贷款援助,从而在客观上形成银行与国企的结盟倾向。

二、银行政策偏好与国家助学贷款现实困境的形成
国家助学贷款现实困境的形成与金融深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偏好密切相关。我国在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制度安排时,是将其作为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商业贷款,一方面由政府主导政策的设计及推动实施,另一方面是在银行与贫困生之间形成信用性的商业借贷契约关系。
1.非均衡博弈对弱势群体产生排斥效应,阻碍了金融支持政策的运用从多方利益博弈的角度来分析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安排,可以明显看到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及贫困生群体之间显著的力量非均衡状态。政府拥有庞大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及深厚的权威资源,在制度选择博弈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国有商业银行则具有双重性,既是政府支持下的预算约束体,又是贫困生的支持体;贫困生群体不仅经济地位低下,而且缺乏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在三方所形成的博弈中不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作为支持体的政府,一方面希望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取向盈利,另一方面却又担心如果大面积贫困生不能被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所覆盖并从中获益,会有损教育公平,从而一定程度上倾向于采用金融支持政策,适度牺牲银行效率来帮助贫困生群体。但是金融支持政策的运用是以双方力量均衡为前提,并以形成结盟倾向为保障,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制度设计中,贫困生群体在各方利益博弈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不构成可以促成结盟倾向的利益关系,所以不可能在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妥协中形成行为均衡,从而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中针对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的排斥效应。

⑹ 毕业论文 关于商业银行如何做好信贷业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信贷客户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信贷准入客体风险的管理,甄别客户,择优扶持,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客户,相辅相成,共同壮大,最终实现客户、银行的双赢和可持续发展。如何防范风险是做好信贷工作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控能力,银监会提出《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即“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在此形势下,银行信贷工作也需及时转变观念,寻求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核心思想,然后系统论述银行信贷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并规划系统的建设举措;再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问题,分析风险的主要成因,并提出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通过以上两方面来思考如何做好信贷业务。 写作提纲一、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审批流程存在风险惯性 (二)银行信贷资金被挪用挤占优质信贷业务 (三)信贷风险控制需要相关行业联动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 (一)来自外部环境的原因1、立法监管不足。2、信用文化淡薄。3、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二)来自银行自身的原因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2、选择贷款方式不当。3、信贷分析的局限性。4、缺失正确的信贷文化。